聚焦教材解读,提高课堂效益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朴素的道理:“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教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因为,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是课程理念、教学理念的“集结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依靠。但是,由于新课程教材为教师留有空间,所以,很多人误认为新课程教材简单了,知识体系不完整了,不注重教材的分析、研读,而依赖于教参或照搬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只是按照教学参考资料、介绍的教学方法和编制的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更好,教师没有更多的思考。
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我们都必须关注教材本身。只有在对教材编写意图读懂悟透的前提下,首先保证能教好教材,再谈“用教材教”。所以,读懂教材,理解文本,才能明白教学。弄明白我们应该教什么,并为下一步怎么教做准备。有人说“细读教材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可见,研读教材是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只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后,才能把握教材纵横的内在联系,理解每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才能定准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方法,达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但是,同样的教材和文本,能不能在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积淀。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品质,后期将重点开展教材解读活动。
教材解读并不是指对教材的无目的处理,而是建立在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之上的处理。教材解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教材背后隐藏的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让教材解读成为集体教学智慧的不断积累、延伸,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材解读方法:个体研读——备课组研讨——学科组审定——交流展示——实践反思。教材解读的五环节:精读课标,分析考纲——研读文本,理解教材——目标分解,凸现板块——知识呈现,形成体系——策略设计,提升。教材解读呈现方式:学科知识树。
为了配合学部开展的教材解读及中考说明研读活动,特推荐系列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学部将以学科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教材知识体系及中考考点分布体系网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