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跑姿势对起跑后的影响
关键词:
起跑技术 蹲踞式起跑 起跑姿势 起跑器
摘要:
短跑是世界体育史上最古老的竞赛项目,是田径运动的基础,也是其它各运动项目的基础。自从有了田径运动项目的比赛到现在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在不断的被刷新。而其中的短跑百米项目又是田径比赛中竞争最激烈,最具影响力的项目。百米短跑考验的是人体的速度极限、完成比赛的时间短,也许零点零几秒就是冠军和亚军的差距。所以其中每个技术环节都很重要。起跑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环节,起跑的任务是获得向前冲力,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为起跑后加速创造有利的条件,科学的起跑动作也能让运动员便于启动加速从而缩短启动时间,为激烈的短跑比赛赢得一点微薄的时间。一个最佳的起跑动作(包括反应时和起动速度)应该是运动员用力蹬离起跑器后,能获得最大蹬离效益,获得最好的反应时和最快的起动速度,并且让运动员在起跑后的几步内获得正确的身体跑动姿势。自从田径运动诞生以来,短跑技术中的起跑技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在古奥运会赛场上,赛跑选手在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时,就已经懂得把一块石头置于脚后,以减小起跑时的后蹬角度,并利用后蹬石块的反作用力来增大起跑速度。到现在人们还是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更好、更快的起跑方法。因为短跑比赛转瞬即逝,所以起跑是整个比赛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起跑的认识
起跑的任务是获得向前冲力,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为起跑后加速创造有利的条件,科学的起跑动作也能让运动员便于启动加速从而缩短启动时间,为激烈的短跑比赛赢得一点微薄的时间。而一个最佳的起跑动作(包括反应时和起动速度)应该是运动员用力蹬离起跑器后,能获得最大蹬离效益,获得最好的反应时和最快的起动速度,并且让运动员在起跑后的几步内获得正确的身体跑动姿势。自从田径运动诞生以来,短跑技术中的起跑技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在古奥运会赛场上,赛跑选手在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时,就已经懂得把一块石头置于脚后,以减小起跑时的后蹬角度,并利用后蹬石块的反作用力来增大起跑速度。到现在人们还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更好、更快的起跑方法。因为短跑比赛转瞬即逝,所以起跑是整个比赛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我们考虑起跑问题时,必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起跑的作用重要到什么程度?2.符合什么条件才算好的起跑?就起跑的重要性而言我们来看,起跑是短跑比赛中的六个阶段之一,这六个阶段是:起跑、起跑后加速跑、起跑后到途中跑的过渡、途中跑的最大速度、速度耐力和冲刺跑。按比例来说,起跑的作用约占整个短跑比赛的百分之十至十五。这似乎表明起跑的作用并不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短距离跑中,运动员的起跑技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起跑技术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起跑技术不但要正确,而且还要符合运动员的自身特点才有可能获得最佳蹬伸效果,在起跑上就领先于对手。在短距离起跑技术的训练中,运动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训练条件,经常变换训练方式,不断探索、创新练习方法,以提高运动适应水平,找到适宜的起跑姿势达到最佳起跑效果,从而获得优异成绩。
起跑姿势的选择
起跑的姿势从有田径运动以来到现在在人们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而现在运动员们都使用的蹲踞式是目前为止最为科学最完美的起跑姿势,它是很久以前一位前人看见袋鼠的蹦蹦跳跳的很远,根据袋鼠跳所产生如此大的推动力来结合人体研究发明出来的。采用蹲踞式起跑的目的就是要求人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后蹬力量推动身体,使身体获得最大的启动加速度,为加速跑阶段速度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蹲踞式起跑的方式有“普通式”、“接近式”和“拉长式”三种。
“普通式”前起跑器离起跑线一脚半或略有伸缩,前后起跑器相距一脚半左右,两起跑器中轴间距离15厘米左右,可以根据运动员髋部和后蹬力量的大小而定。实践证明,“普通式”在“预备”时,躯干的前倾角,髋、膝、踝关节的屈角都比较适宜,同时也构成了适宜的用力角度,起跑效果好。适宜大部分运动员,是最普遍的起跑姿势。
“接近式”前起跑器离起跑线仅一脚长,前后起跑器相距较短。虽然蹬离起跑器的时间短,但水平向前的冲量却很小,所以水平加速度低。另外,因为前脚离起跑线仅一足长、“预备”时为了使大小腿的夹角达到较适宜的角度,臀部抬得较高,重心前移,稳定性差,易造成抢跑犯规。“接近式”在五、六十年代很流行,现在很少运动员采用。
“拉长式”前起跑器离起跑线两脚长,上体较平。虽有后腿蹬力较大的优点,但前后脚相距太近,前腿用力时间短。另一方面前脚离起跑线较远(2足长),上体较平,“预备”时两臂负担较重,起跑时抬起上体较困难。
在日常的训练和教学中,关于短跑蹲踞式起跑时起跑器的安装方式,介绍、使用较多的是“普通式”、“拉长式”。而普通是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起跑器的安装与两腿角度
绝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都根据个人的腿部力量、躯干与肢体长度的不同而采取符合个人特点的“普通式”起跑器安装法,即前起跑器离起跑线1.5个足长或略有缩短,前、后起跑器相距1.5个足长或略有缩短;前起跑器抵足板后角以前是60—度,现在减小为45—60度之间,后起跑器抵足板的后角以前是70度—85度,现在减小60度-70度,这是由于“预备”时体重分布的改进所致。两起跑器左右间距由10-15厘米增至15-25厘米,主要根据运动员髋部的大小而定,适当宽些对发挥后蹬力有利。运动员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优势腿,并把优势腿放在前抵足板上,劣势腿放在后抵足板上。原因是优势腿不必要在起动阶段从肌肉“预拉伸”中获取更大的益处,而劣势腿更需要。在预备姿势中优势腿比劣势腿接触起跑器的时间更长,施加力量更大,支撑体重更多。起跑时要获得更大的推进力,起跑时是两腿蹬离有力和前腿、后腿几乎同时用力后蹬。“普通式”在“预备”时,髋、膝、踝三大关节的屈角较适宜,前膝屈95度—105度,后膝约120度—130度,后踝足背屈约65度,两脚蹬地力大致相等,起跑时较易抬起上体至适当高度,身体稳定性好。实践证明,“普通式”起跑,加速度效果较好,跑出最好成绩的比例也最大。
手指支撑的位置和双臂的支撑方式
手指支撑的位置,传统方法是四指并拢与母指成“八”字形分开,两手约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这种支撑位置手指的受力点是以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为主,无名指和小指基本不受力的状态。这样如果“预备”时间过长或者因各种因素发枪次数过多会对受力指照成负担。现在“预备”时手指支撑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五指分开似圆锥形,以指端撑地,拇指略前,小指在后,重量均匀地分布于各手指上。这样手可以以一个舒服的宽度分开放置在起跑线的正后沿(约与肩同宽),双手的这种放置能确保运动员不会用上肢来承担较大的身体重量,把身体大部分重量留给双腿来承担。这种方法克服了“八”字支撑时拇指、食指和中指负担过重的缺点。另一方面手指尽量撑起可提高肩部和上体重心的位置,起跑是更容易抬起上身,对起跑有利,不易造成抢跑。所以五指鼎立取代“八”字形支撑,更有利起跑。
而双臂在支撑方式也有合理的分配才能更好的起跑。因为在“预备”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对枪声的应答动作上,枪一响就要做出有力的推离地面和摆臂以后腿快速有力的前摆、着地动作。若两臂伸直支撑,肱三头肌已处于完全的收缩状态,推离地面只能靠屈手肌群的作用,因而推地乏力,上体难以抬起到所需高度,为了拉引上体抬起到适宜高度以便后面的加速跑,就要多消耗一部分如股二头肌、背直肌等伸背肌群的能量,而这些肌群部分都参与了后蹬的发力,这就减少了可用于后蹬的一部分能量。所以,支撑的两臂在“预备”时,肘应稍屈使手臂有一点角度,这样才能使肱三头肌发挥其较大的推伸力量,使上体较快地抬起到适当的高度。因此,肘稍屈的臂支撑对迅速推离地面完成快速有力的摆臂和后蹬有重要的意义。
起跑“预备”时体重的分配
以往的概念是在“预备”的时候重心前移,甚至还强调要尽量前移,两肩前探超出起跑线,使体重大部分落在两手和前腿上以利用前倾便于起跑蹬出。这样会使两手肌肉紧张,负担重。而且肩部前探造成两臂过分的向前倾斜,使身体重心远离起跑器,同时降低了肩部和上体重心的位置,增大了向前栽倒的几率。当在运动员起跑时为了维持平衡,就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抬起上体,从而减少了后蹬的能量。过去运动员们也大都使用缩短式起跑来尽力使身体重心前移。现在已经证明这是一种效率很低的起跑方式。
要想有好的起跑效果要求起跑时两腿的蹬力要大,特别是后腿。但是体重大部分落在两手和前腿上时,后脚不能很好但利用和蹬紧起跑器,参与后腿蹬伸的各肌群都处于较松驰的状态,不利于发挥后蹬的力量和速度,对起跑的效果不利。因此,“预备”时重心不要过分前移,两臂应稍屈与地面垂直,使体重大部分落在两腿上,两手只负担约25%-30%的重量。这种体重分配的改进,使两脚能有效地压紧起跑器,使髋、膝、踝关节庶屈的股群在后蹬发力前处于适当的拉长状态,加强了肌肉的弹性,同时也刺激了肌肉的使保持紧张状态而增加肌肉的收缩力,从而增加后蹬的力量和速度。
由于体重大部分落在两腿上,后起跑器抵足板的后角由传统的70度-85度减至60度-70度。在保持后腿膝角120度-130度的情况下,使踝关节足背屈的程度加大到约65度。生物力学的实验证明:预先拉长小腿三头肌,使踝关节足背屈呈60度时,其收缩力增加50%,因此,后起跑器角度的适当减小是合理的。后腿膝角“预备”时的角度适当增大也是符合解剖学原理的,因为远支撑的情况下,膝关节在130度以上活动时,屈膝肌群也参加伸膝活动,能增强后蹬的力量和速度。因而,“预备”姿势,体重大部分落在两腿上,更能增强后蹬的力量和速度。
起跑时身体的前倾度
传统的概念认为:起跑时身体的前倾度要大,所以起跑后身体与地面的夹角要小。要求运动员起跑时,当前腿在起跑器上蹬直时,上体约与跑道成15度-20度。认为增加身体前倾使重心远离支点,便可利用自身的重力作用增加向前的冲力更好的进入加速阶段。但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如果运动员没有足够强大的后蹬力和加速度,就不能抵消因过分前倾而产生的向前倾倒的力量,使运动员因速度不够、重心太前、太低、就会栽倒,这时候运动员为了维持平衡必然作出自然的补偿性动作,条件反射的把臀部后翘使重心后移,结果破坏了正确跑姿,削弱后蹬的效果,从而重新进入“后蹬加速”,浪费了时间与体力,因此前倾度过大对运动员发挥加速度不利。
身体前倾度的大小总是要与加速度的大小相适应的。加速度越快,前倾度就相应的大,反之亦然。例如:站在起动的汽车上,车的加速度越大,人们将身体向前倾斜使重心前移越明显,否则就会向后倾倒失去平衡。在很早以前常见有教练手持斜竿跑在运动员后面,试图改进运动员起跑后过早抬起上体的缺点,结果是徒劳的,形式上身体似乎前倾很大,但却是弓着身翘着臀部跑,因为其前倾度与加速度不相适应。现在的优秀运动员,起跑后的身体前倾度不大,第一步抬腿不高、步幅小、落地快。最初几步蹬地特别有力,都力求在起跑后尽快达到途中跑的动作结构。起跑七、八步后,其速度、躯干前倾度、动作结构已十分近似途中跑的技术。他们起跑后开始疾跑时,身体重心约提高35至40厘米左右,当第一步跑出至前腿在起跑器上蹬直时,躯干抬起已相当直,身体前倾约与水平成55度,运动员好象是作小坡度的上坡跑,第二至第四步约分别为60度、65度、70度。起跑时较高的原始姿势,身体前倾减小,较有利于起跑后的加速跑。现在有人用站立式起跑来训练起跑后的加速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运动员在起跑后身体前倾度也不应抬起太快,起跑后瞬间抬起躯干会损失起跑时腿部后蹬力,使身体提前进入途中跑阶段,体能消耗大。
起跑反应(让运动员更早的进入加速期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训练手段的不断提高,百米成绩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科学家们所预侧的极限指标,每一个新记录的诞生都令世人瞠目。在体力、技术差距日益缩小的高水平运动员之间,运动员的胜负为一秒的几分之一。特别是在百米短跑这样短距离的激烈竞争中,运动员的起跑反应速度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对百米运动员成绩的某些参数也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分析,从中外运动员成绩参数对比中找出我们的差距,在改进技术促进训练水平提高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起跑反应与百米成绩关系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却比较少,对于世界高水平的百米运动员来说,他们之间的成绩差距是很小的,要想获得百分之一秒的优势都极不容易,这就使得运动员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对于能够提高短跑水平的每一个国家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研究百米短跑起跑反应时对成绩的影响程度对指导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运动员起跑反应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因素、比赛环境、个人实力、身体状态等。好的起跑反应能让运动员提前冲出跑道,虽然多零点几或者零点零几秒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在百米短跑中往往就是这一点的差距可能就会和冠军失之交臂。
当然,快的起跑反应固然重要但也不要“盲目反应”,会照成抢跑犯规。所以运动员在起跑反应方便也要加强适当的和多元化的训练。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体力、技术、战术日益缩小的短跑运动中,谁的起跑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谁的短跑成绩就会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玮 ,高杰 ,耿成春. 短跑项目力量与协调性关系[J ]. 吉林体育学
院学报 ,2001(3) :34 - 35.
[2] 杨忠元. 试论爆发力及其训练[J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6
(3) :32 - 33.
[3] 赵代昌,李广文. 对蹲踞式起跑的再探索[J ]. 田径 ,2002
(6) :37
[4] 关于短跑蹲踞式起跑器安装方式的两点思考[J ]. 田径 ,2005 第十期
[5] 浅析身体重心与起跑器之间的关系 [J ]. 田径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