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课万人” 感悟学本课堂
4月22日,我带着责任与期望,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千课万人”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课堂研讨观摩活动。走进“千课万人”的会场,春潮涌动,让人流连忘返。在这四天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倍受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课堂智慧的启迪。
(一)领略名师风采
名师的课堂既脚踏实地又别具一格,生动新颖,给人以多角度的想象。第一堂课是薛法根老师讲授的《水》。整堂课可以看出薛老师“为发挥言语智能而教”的理念。从最基础的词音、词序、词义入手,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敏锐度;从静心读句子到交流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从概括场景到再次聚焦词语,对词性的理解层层深入。因为情感得以凸显,所以才有了“母爱让苦变甜”的自然升华。整个设计关注学情,如行云流水,不仅学生学得陶醉,连看台上的我们也听得如痴!
如果说薛老师的课让人如痴如醉的话,王崧舟老师的课更是让人为之振奋。记得第一次“走近”王老师,是在几年前观看他教授整组关于“月亮”古诗的视频。他的儒雅,他的博学,他的从容淡定……无不深深地一次又一次涤荡着我的心灵!今天在千课万人的会场有幸聆听王老师授课,那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
王老师这次执教的是六年级的《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给新栽的树苗浇水,来告诉人们“无常”的道理。
王老师首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扣住“不确定”,引导学生层层剖析,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但是王老师并不就此作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深挖——通过林清玄最佩服的三个名人曾经历的生活中的“不确定”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不确定”。告诉孩子们:不确定可能是苦难、艰辛、凄凉、孤独……总之就是生活中的“无常”,面对这些无常,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要独立自主并转化为能量。
最后,这节课在一首优美的歌曲《醒来》中结束。应该说这首《醒来》是再一次对生活“无常”的升华吧: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笑谈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
曹文轩教授的报告《我的作文观》让人大快朵颐。以前教学生习作,总是忍不住强调“作文要有意义”,今天听了曹文轩教授的报告,顿悟:原来儿童写作应该多写一些有意思的事,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是啊,有意思的事谁没有呢?既然是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学生自然愿意去“分享”,“分享”出来的也才更动人啊!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的习作兴趣,也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次还非常荣幸地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报告。窦老师激情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真心让我感受到了这朵“玫瑰”的精彩!
(二)感受名师启迪
四天的学习中,我们与大师们进行了一次次亲密的接触。一节节经典课例,让我感受到了课堂设计的细微与精妙。老师们的课讲得很扎实。教的是方法,学的是知识。他们俯身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他们领着孩子们用心、用情品读,他们悉心地教孩子们写字,一笔一划……这种朴实无华的教学,着实让我叹服!他们无愧于教育界名师!
时间像个短跑运动员,“嗖”一下就到了终点。四天的观摩学习就这么快结束了,但那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给我留下的感动和震撼并没有结束。相信,本次学习的收获与启示将会激励我勇往直前!语文是美的,孩子是美的,只要我们用心,我们的课堂也会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