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疾病小百科——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性贫血及营养性小细胞贫血,主要是缺铁所致,其次是缺乏蛋白,这些物质的缺少都障碍血红蛋白的形成。这种贫血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但以生长发育较快的婴幼儿多见,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据1981年对我国11省市7岁以下小儿统计,1/3儿童有程度不同的贫血。此病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先天因素:新生儿出生时储铁量与贫血有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为最多,主要储在肝脏内,再加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可够生后3~4个月造血的需要。未成熟儿、多胎,多胎或母亲有严重的缺铁性贫血,婴儿就会很早出现贫血症状。
饮食因素:
1、婴儿期喂养不当。对婴儿而言,人奶、牛奶的含铁量都很少,如果单纯吃奶或奶加米羹而没有在3~4个月开始加果汁、蛋黄、啐菜,5~6个月开始吃稀饭、面条,9~10个月加肉末、猪肝酱等,就很容易缺铁。小孩越胖,就越容易缺铁。
2、幼儿偏食或食物配搭不当。因牛奶和鸡蛋的含铁量或吸收量并不高,如果孩子单吃牛奶和鸡蛋,而不兼吃蔬菜、猪肝、瘦肉等,也会引起缺铁。还有在饮食方面如果孩子很少吃肉或偏爱吃肥肉,喜欢吃零食而正餐吃得很少的孩子,也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个别儿童长期挑食或偏食,或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消化道畸形等都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3、经常饮茶、喝咖啡、大量喝可乐、吃巧克力的孩子会妨碍铁在胃肠道的吸收,也容易缺铁而引起贫血。再一种原因是孩子经常腹泻或患有其它胃肠道疾病,必然会影响铁的摄入,也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最后一种原因是孩子经常出现流鼻血、痔疮出血或有溃疡病、肠息肉、钩虫病等容易引起隐性失血的疾病,都易引起铁流失过多而产生贫血。
生长因素:
小儿体格增长时血容量也增加,生长越快,需铁越多,在出生4~6个月时先天储铁已经用尽。婴儿1岁时体重已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加5~6倍,所以婴儿期特别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新生儿全身的铁约0.5克,而成人为5.0克,因此在整个小儿期,一般饮食供铁要求每天6~16毫克。
铁的丢失较多:特别是长期少量失血,如反复鼻衄、咯血、便血(包括隐匿便血)等,常见出血性疾病、钩虫病,消化道畸形等都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起病较缓慢,开始皮肤粘膜逐步苍白或发黄,以口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明显,易疲劳,年龄较大的患儿常诉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若血红蛋白下降到6克以下,则可出现精神烦躁、易哭闹、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消化不哀垦、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呼吸脉博加快,重者心前区出现杂音,甚至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手脚指甲向中央凹陷呈勺状。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妊娠期间要有足够的铁供给胎儿。孕妇宜多食用含铁及维生素c的食物,因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肉类也有同样的作用。贫血的孕妇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当的铁剂,特别是妊娠8个月时,胎儿从母体中摄取大量的铁,存于胎儿体内。
生后要合理喂养。对婴幼儿及儿童及时添加铁较多的食物,但需根据既往养情况和消化能力逐渐添加,在膳的食物,但需根据既往喂养情况和消化能力逐渐添加,在膳食中如果只注意到补充铁蛋白质的摄入,也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形成,因此还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
含铁丰富的食物有猪肝、瘦肉、海带、紫菜、黑木耳、香菇等,其次为豆类、蛋类、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都能有效地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发现孩子有贫血的症状,最好到医院请医生诊断,医生会用查知的方法进行确诊。孩子确实患缺铁性贫血,如果情况轻微,只要注意饮食营养,在治疗其它疾病的现时贫血也可以得到纠正;如果是中度贫血或缺铁症状较重,就要在医生指导下正规地用铁剂药物治疗。婴幼儿可用富血康、葡萄糖铁等;儿童可服用葡萄糖亚铁片,每次一片,每日2~3次,同时服用维生素C等。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一般要服药2~3个月,才能纠正贫血并补充体内储存铁的不足。
护理:平时要注意患儿饮食,做到合理搭配,讲求营养。婴儿期要根据生长的阶段及时地添加各种辅助食品,儿童要纠正偏食,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要多吃含铁量高的食物,如黑木耳、瘦肉、肝脏及绿叶蔬菜、水果也可以帮助铁的吸收。早产儿由于体内存储铁的量比足月儿少,出生后长得快些,更容易缺铁,可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用含铁药物,酌情用到2~3岁,防止缺铁而引起贫血。
血液中的红血球由骨髓制造,然后被释放到血液中。如果体内缺乏促成血红蛋白生成的要素-铁质,就会出现缺铁性贫血。轻微的缺铁性贫血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较严重的可能会出现皮肤苍白、无精打采、呼吸急促、嘴部或舌头疼痛等症状。长期缺铁性贫血,可造成患儿生理发育迟缓和功能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