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要为“杰出人才的培养”做些什么
摘要:享年98岁钱老陨落后留给国人一个深深的思考——钱学森之问,国内学者围绕此问题进行了大讨论。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既要立足眼前的学生实际,又要展望未来,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基础教育可以为未来的杰出人才的培养做到:顺其天赋、扬其之长,从其爱好、立其志向,增其情商,成其灵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 杰出人才 培养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女孩的六个震惊”,引起了我的深思,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些国外的孩子来中国游学,经过相关机构的考察和筛选,我家要接待一个来自美国的女孩,这个女孩儿和我女儿年龄相当,和这个女孩儿几天的接触给我很多的思考。
第一天的早餐后,美国女孩跟我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早餐,非常谢谢您!”这个孩子这么会赞美别人,我第一次被惊到了。给我孩子做了十几年的饭菜,也没听到啥赞誉的话。被赞美的感觉的确非常美妙,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不少。
晚餐,我做了最拿手的西红柿炒鸡蛋、糖醋排骨等三菜一汤,我们边吃边聊,非常开心。吃完饭,两个孩子依旧在聊天,我开始收拾碗筷,美国女孩连忙站起来对我说:“Can I help you?”我第二次一惊,看着这个孩子真诚的样子,我连忙说:“不用了,你们聊。”我的孩子看着我忙碌了十几年都习惯了,基本是熟视无睹。而美国女孩能为对方着想,瞬间做出本能的反应,看来是习惯使然。
第二天以后,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所以一般想问啥就问了。我看到美国女孩子的护照已经很破旧了,就很好奇地问:“你走过了哪些国家?”美国女孩的回答让我第三次被惊到了:“这是我的第三本护照,大概走过了30多个国家。”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她解释说:“一般假期,我们学校都组织同学出去游学。这次是第一次到中国,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这四个城市是家长和老师们精心挑选出去的,基本代表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不由得发问:“你们这样周游世界,学习怎么办?”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寒暑假几乎都奔波在各培训点啊。美国女孩看着我孩子一脸的羡慕说:“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业量是5小时。”就这个“5小时”把我丫头给震住了。
我第四次被惊到的是听俩孩子聊天,我孩子问美国女孩子遇到最恐惧的事情是啥?美国女孩子说是有一年的暑假,几个家庭的父母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没给带水和食物,没有床和帐篷,跟孩子们相约一周后来接。那一周是这个孩子最恐惧的,也是最刺激的。她告诉我孩子为了不挨饿,他们生吃过抓来的老鼠。这样的活动家长们的出发点是锻炼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第五次被惊到的是最后一顿晚饭。快要离开南京了,为了尽地主之谊,给美国女孩尝尝最美味的中国菜,我们带她到了南京最繁华的地段——狮子桥,点了获国家金奖的“鸡煲翅”,当美国女孩明白是鱼翅做的,她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这道菜:“这道菜我无法接受,动物需要保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甚至是不近人情。我汗颜之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饭后,几个孩子相约到附近的电玩城去玩,除了我孩子和美国女孩外,我们还邀请了女儿的两个好朋友。整个玩的过程我是听孩子跟我复述的:“妈妈,太可怕了,美国人太厉害了!一进电玩城,我的两个好朋友就上去玩了,什么好玩玩什么。看得出平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在这一刻被化解了。而美国女孩子则拉着我边走边观察什么游戏盈利最大,转了一圈才锁定目标,美国女孩子赢了很多游戏币,分给我们3个,再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玩。”我这一次不仅仅是惊了,简直是被震撼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处处深思熟虑,确实是太可怕了。我孩子说了一句让我思考至今的话:“妈妈,我们这样下去,以后真的只能是给他们打工的啊……”
短暂的一周时间,给了我六个大大的惊诧,我们的孩子未来将要面对的是这样的对手!而我们是在培养怎样的孩子?过分的溺爱、频繁的干预、过度的保护,导致了我们的孩子自私、无情和无能。到最后,我们仅仅是在为人家输送打工仔,再优秀充其量也就是个高级打工仔。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老陨落后留给国人一个深深的思考——钱学森之问,国内学者围绕此问题进行了大讨论。
我们的专家和学者从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并且有很多人指出:基础教育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有学者进行了以下分析:所谓的杰出人才到底是指的哪个层次的人才:是特指高层次顶级创新型人才(如诺贝尔获奖者),还是普通创新型人才,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人才,还是包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内的所有领域的人才。那么我现在要谈的是作为基础教育的校长,基础教育究竟可以为未来的杰出人才做些什么,据此,就要首先明了什么是杰出人才,究竟有哪些特征的才是杰出人才。
一、杰出人才及其特征
在汉语词典中,一般把“杰出人才”解释为“才能很高”并且有“出色成就”者。但是究竟才能多高、成就多出色才算“杰出人才”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邓小平文选》中曾提到要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少数的“尖端人才”,但没有提到“杰出人才”,于是人才学界对于“杰出人才”就有各种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只有“顶级的” ,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才算“杰出人才”;也有的认为,当上省部级干部就可算是“杰出人才” ;还有的认为,只要在各行业中拔尖的,都算得上“杰出人才”,比如名牌高校都争着接收的“高考状元”这些应该还算不上杰出人才,最多也就是未来的杰出人才。所谓的“高考状元、中考状元”是中学阶段的优秀学生,也可以更确切的说,“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是学习上的优秀学生或者叫“优秀人才”。
如何评价“杰出人才”呢?亦有专家和学者对“ 杰出人才”的基本要求提出以下三个界定标准 。一是实践标准,二是真善美标准,三是创新标准。据我发现,这三个标准,实际上是从外界评价来看“杰出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要求。以上三个标准是界定“杰出人才”及其成果的最低底线。无论是对杰出人才及其成果的实践和创新要求,都必须满足真善美的标准。其实,真善美只是对“杰出人才”的德行要求,这与“德才兼备” 、“德统率才”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是希望他们能够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绝不弄虚作假,不违背学术良心去为那些坑害人民的假药假货评奖吹嘘,更不要去为那些丑恶的事物涂脂抹粉,忽悠世人。总之一句话,要求“杰出人才”及其成果至少应该是“有益无害”,即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如果从杰出人才具备的优秀品质分析,那么杰出人才又具备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和又有哪些方面是我们基础教育重点要关注和培养的?
二00一年,钱学森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一百万港币。钱学森将这笔钱捐给中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有学者总结: 钱学森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钱学森精神,就是“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从而得出这就是杰出人才最重要的品质!
也有学者指出: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上的太阳,它能照亮人学习、生活中前进的每一步。茅以升11岁时,他看到秦淮河上文德桥被拥挤人群挤塌,便立下将来为人民建造结实大桥的理想。从此他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我国桥梁建筑的一流专家。因而,崇高的理想也应该是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有学者指出:“我们并不怀疑当今学校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杰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需要高尚素养。我认为,今天,学校要十分重视学生三项品质的培养:爱、虚心、立志和毅力。并且指出:爱有三个层次,自爱、仁爱和博爱,自爱是仅仅追求索取,仁爱是讲付出本人不讲回报,博爱是爱整个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是讲奉献。这是杰出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品质。虚心就是“放低身价,海纳百川”这样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学习,从各个角度寻找灵感,实现创新。立志是实现创新的保障,没有坚定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毅力,是不可能实现志向的,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作支撑。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哲学博士J·P里思提出了才 能杰出儿童的27项特征,综合分析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和技能,如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用这些技巧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区分善恶美丑的能力、合作能力、情绪的掌控能力、抓问题焦点的能力等;二是情感态度,如喜欢学校、爱好学习,兴趣广泛,能和同伴以及长辈友好相处,关心社会,能助人为乐,幸福感指数比较高,虚心等;三是非智力因素,如注意力坚持性,反应敏捷,敏锐的洞察力,挑战性,独立性。
总之,我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基础教育能为杰出人才的培养做的就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我们不仅要培养她们的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基础教育如何做好高素质学生的培养
人的本质是什么,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存在”,如果人真正成为人,即人作为人得到落实,会获得精神的安宁,境界的感悟和整个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在他看来,作为人的“我”有五个层次:天赋,爱好,特长,志向,事业。
在他看来,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是人与人在起点上的一个差别。爱好,或者说是兴趣,是在天赋的基础上,是经过人的尝试实践和锻炼而形成的。特长是在天赋和爱好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的锻炼,外界的培养和强化逐渐形成的。志向或者说愿望是在特长的基础上,经过内在的生长形成的。所谓的境界也就是自我界定的一个高度。事业或者说功绩,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追求,最终达成的,在这里,人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弘扬了自己的个性。
从这个角度上讲,基础教育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就要从以下来尝试:
(一)顺其天赋、扬其之长
顺其天赋并非是顺着学生自己的性子,让学生为所欲为,实现他所认为的畅快人生。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发现和培养,并且经过不断的尝试、实践,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秉性、天赋。然后,帮助学生从心里顺应它,人的成长就会自然、顺畅;善待它,学生就会在学问上达到应有的成功。人要满足自我实现的欲望,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就必须不断的实践、锻炼。就更要进一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变、提升为一种优势或特长。当这种优势得以发挥时,不仅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人心灵充实,精神饱满,实践着一种 “高峰体验”,彰显着一种精彩人生。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曾讲,“人的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就是精心设置形式多样和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尝试自己,锻炼自己,以便激发和唤醒他们的天赋、禀性,发现和了解他们的天赋、禀性,并据此对他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达到“顺人之天,以致其性” ,舒展身心,畅快生命。这样的教育,顺乎人的天性,合于人的自然发展。为此,我们要一方面注意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优势;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和施展学生的这些特长、优势。这样,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就很容易获得成就感,感受成功的喜悦。教育满足学生这种自我表现的欲望,激发并释放学生潜能,学生必然精神愉快,拥有积极的心态,更有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更能激起对社会与人生的热爱。
(二)从其爱好、立其志向
人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满足了自己的爱好、兴趣,不仅仅有成就感,更有成功的愉悦感。有了这种兴趣或爱好,人才能对学习或工作不知疲倦,学习或工作会成为人的一种享受,而非心理负担。有了这种兴趣、爱好,人才会沉浸于学习或工作,忘情于学习或工作,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人人页都有自己的愿景,都有对自己未来的一个美好向往,然而只有当这种愿景成为自己的志向时,才能成为其追求,才能成为一个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对于人来讲,在各种选择和可能面前,人根据自己的天赋、爱好、特长等内在地生发志向,规划愿景。这种志向、愿景以人的天赋、爱好与特长为基础,所以,它是真正属于人自己的。
学生的爱好、兴趣以自己的天赋、禀性为基础,也是其自我、个性的根本所在,关乎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快乐与幸福。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提供各种条件与帮助,培养与引导学生的兴趣或爱好。这种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教育,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他们高贵的精神气质;不仅是在充实学生的心灵,更是在愉悦学生精神。这更是一种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快乐教育,幸福教育。有利于形成他们开朗的性格、放达的胸襟、丰富的内在世界。而所有这些,最终都把学生引向成熟,推向成功。
学生的志向、愿景同样是学生自我、个性的根本所在,关系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快乐与幸福。作为教育,就是负责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天赋、爱好和特长等来确定志向,设置和规划愿景,把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应向学生讲明白,在志向的选择上,我们必须按照真善美的标准。
(三)增其情商,成其灵性
我曾在我的学生中问“谁能告诉我:你们怎么理解情商高?”几乎所有学生众口一词“高情商就是有人缘好,会打关系。”虽然有点不确切,但是至少说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流行语义。高情商如果被理解成这样,也确实是太狭隘了。我们也真该反思我们的学生了,13岁左右的孩子,真的该给他们讲讲如何曾其情商了。
在百度百科中,情商解释为: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 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认识自身、掌控自己、承受挫折、理解他人、人际关系。这几个方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的意义。人的情绪和情感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更要认识自己的某种情绪的出现,并了解当时的情绪状态,并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哪些是自己不能为力的,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由于自己造成的,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人认识了自己的情绪,才能调控自己的情绪,才能使自己的情绪的表现更适度,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感,实现理智的处理问题。人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甚至会遇到很多的失败,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理解他人是与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只有处理好各级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地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实现自己的成功。
爱迪生从小就被老师认为是个比较笨的孩子,但他的母亲却发现了他的探究天赋,并用心培养,结果最终梦想成真,成为发明大王。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讲:“做数学研究是要有天赋的,我在这方面还是有点天赋的。数学研究就像下象棋,要有大眼界,只经营眼前小小一块地盘就会失去大局。”谷超豪在数学研究领域“走一条自己的路” ,在2009年光荣获得了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姚明所以成为姚明,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打篮球的优势,是缘于他在110米跨栏方面具有突出特长。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天才,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地发掘和最大限度地顺应和利用自己的天赋,从而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爱迪生的成功并非因为它的聪明,而是它的专注力,他成功之前也并非事事如意,但是他却有一种超凡的毅力。谷超豪也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他独立性,他对数学的一种极强的洞察力,和把握关键问题的悟性,取得了超凡的成绩。姚明的成功也在于他能把他的优势在其他方面的发扬。杰出人才的成功正是这些高情商的促动,给其极大的灵感,从而产生极大的创造性。
顺其天赋、扬其特长,从其爱好、立其志向,增其情商、成其灵性。这几个方面是有他本身的层次性。天赋是自己所有的,但是是潜在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发展为特长;兴趣和爱好是可变的、不稳定的,必须经过培养才能稳定下来,成为为之奋斗的志向;情绪和情感是瞬时的,只有具备能把握关键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其创造性,凸显出创作的灵性。因而顺其天赋、扬其特长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基础,从其爱好、立其志向是杰出人才培养的重点,增其情商、成其灵性是杰出人才培养的推动力。
教育有种种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始终是各级教育关注的主题,不弄清“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基础教育必然“漆黑一团”,而把“杰出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搞清楚了,基础教育就必然走向“澄明”,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朔.钱学森之问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教育科研,2013年3月。
[2] 丁润生.何谓“杰出人才” [J],人力资源,2010年12月。
[3] 张和生.回应“钱学森之问”创新人才不能唯学历唯分数论[J],求索, 2012年04期 “钱学森之问”与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4] 杨启亮.基础教育只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J],基础教育论坛,2012年20期
[5] 钟祖荣.杰出性人才的本质特征[J], 中国人才,1989年04期
[6] 周德海.论大批杰出人才成长和涌现的必要条件—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01期
[7] 美国哲学博士J_P里思提出才能杰出儿童的27项特征[J],中国人才,1989年第01期
[8] 曾国平.培养“高情商”孩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3出版
[9] 王永灿.人文精神与创新人才培养—试谈钱学森之问[J],湘南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程路.志与趣—另一个角度作答“钱学森之问” [J],人民教育,2011年Z1期
[11] 刘沪.中学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环节,基础教育参考[J],2008年第9期
[12] 张和生.“钱学森之问”与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J],求索,2012年04期